近日,由中国铁建港航局承建的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东营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又一举措正式落地,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该项目位于风景如画的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境内,设线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海岸线滩涂地带,工程内容包含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恢复、牡蛎礁构建、生态坡面提升以及部分海域退养还海等。
进场以来,该单位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施工建设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推行“主体线型融入自然”的理念,注重地形选线、环保选线、生态选线,确保所建项目与当地自然地形环境深度融合。同时,坚持“最大限度保护、最小限度破坏、最强力度恢复”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防止施工扬尘污染周围海产养殖池,洒水车穿梭于施工现场,随时洒水抑尘;为防止设备故障和维修所产生的油污不可避免地被雨水携带或渗漏进入地下,造成水质污染,项目部选择集中修理,集中处理;对堤坝开挖创面及时采用生态绿网进行覆盖防护,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项目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施工理念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受到当地养殖户的充分肯定,实现了“零投诉、零阻工”。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物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蔓延多年,严重影响近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项目人员科学合理组织,根据互花米草繁殖习性,结合分布面积、分布区域潮汐、底质等情况,按照“分区治理、精准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刈割﹢翻耕”“刈割﹢挖除”等方式开展治理,大大提高了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效率,有效灭活率达95%以上,圆满完成业主既定节点目标,受到业主单位高度肯定。
管桩打设是该项目施工难点之一。由于坝脚外侧就近多次取土,造成两侧坝底脚回淤土土质松软、含水量大,以软塑、流塑状态的淤泥、软泥居多,下部地质情况复杂,挤土效应较大,容易引起偏桩。针对这一难题,项目部采用了先硬后软、先中心后周边的辐射施工方法,全力减少挤土效应造成的桩位偏移,所打设2500根混凝土管桩,桩位偏差、桩身垂直度、桩身质量、入土深度均达到设计要求。在2022年东营市全市重点项目观摩当中,项目部以出色的施工表现,代表河口区获得了省市有关单位、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获业主来信感谢。
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是东营贯彻落实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搭建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东营市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的如期交付对推进生态环境大治理以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切实做好下游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